
1.獲獎項目:煤成氣及鑒別理論
發現了腐殖型煤系,從低階煤至高階煤的成煤作用全過程中,成烴以氣為主以油為輔的基本規律,僅中煤階產少量輕質油和凝析油,從而創立了完整的煤成氣理論,突破以前傳統認為煤系不是烴源巖,為中國開辟了煤成氣勘探新領域,從而發現了許多煤成大氣田,使中國從貧氣國邁向產氣大國;
突破了傳統鑒別天然氣僅以氣組分,綜合發展利用氣液(輕烴、油)固(干酪根)三相中相關科學信息,論證并建立了識別煤成氣、油型氣和無機氣系列指標、圖版和公式的鑒別理論,為復雜地質條件下天然氣成因鑒別提供了一套可信度大、精度高的方法;
發現了中亞煤成氣聚集域、亞洲東緣煤成氣聚集域,域內煤系氣源巖大區域、洲際性展布,氣田分布富集規律相似、成藏條件相近,氣源成因相同,故可用域內某區已知氣田富集特征,預測域內未發現氣田富集區,并科學預測了上述聚集域內中國區域大氣田的發現。
2.獲獎人簡介:
戴金星,1935年3月生于浙江溫州,天然氣地質和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61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地質系。先后工作于石油工業部石油科學研究院(1961-1962)、江漢油田(1962-1972),1972年6月至今在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從事天然氣地質和地球化學研究及勘探工作。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從1983年至1998年,連續四任“六五”(65-18)、“七五”(75-54)、“八五”(85-102)和“九五”(96-110)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項目長(首席科學家)和副項目長,領導和組織全國天然氣攻關研究并對推動天然氣勘探提供理論支持,開辟了中國煤成氣勘探的新領域,為中國從貧氣國邁向產氣大國提供了理論支撐。
主要學術領域包括:建立和發展煤系成烴以氣為主以油為輔的煤成氣理論、各類氣鑒別理論、無機成因氣及其成藏條件、大中型氣田主控因素及有利區預測,對我國七個儲量千億立方米以上大氣田發現在4至15年之前提出科學預測。1986年、1991年和1996年先后三次獲國家科技攻關先進個人獎。以第一完成人三次獲國家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1997)、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0),2001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妒涂碧脚c開發》(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SCI、EI)、《天然氣地球科學》(Natural Gas Geoscience)中英文版主編。獨著和第一作者學術論文180篇,獨著、第一作者或第一主編論著28部(其中英俄文5部)。培養碩、博士生和博士后53名,有的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有的成為國家杰青。
在中國產、儲量最大氣田蘇里格氣田調研
與俄羅斯科學院院士
參加學術會議 Attend academic meeting
與夫人在臺灣日月潭 in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