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獲獎人簡介:
孫明月,男,1980年10月出生于遼寧省錦州市,目前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3年獲重慶大學學士學位,2009年獲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博士學位,之后留所工作至今。入選亞太材料科學院(APAM)Associate academician、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層次人才、山東省“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兼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青委會常務理事、中國塑性工程學會大鍛件學委會委員、中國科協航空發動機產學研聯合體副秘書長?!?/p>
主要研究方向為特殊鋼與大鍛件先進熱加工技術。當前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國家核電重大專項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中科院創新交叉團隊項目等各類課題20余項,發表論文46篇,授權發明專利40項,牽頭起草標準12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遼寧省技術發明一等獎、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中國金屬學會冶金青年科技獎、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中國科學院盧嘉錫青年人才獎。近年來發明了金屬構筑成形技術,在香山科學會議上被院士專家評價為變革性創新。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與中核401、伊萊特、太鋼合作研制直徑15.6m、重150t奧氏體不銹鋼環形鍛件,創世界之最,獲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科技日報報道,成果入選共和國70周年發展成就巡禮。支撐企業開發出重達426噸、長達25米的90機系列船用曲軸,以及直徑5米,重200噸的核電壓力容器,成功實現國產化,解決了若干重大裝備材料與制造的“卡脖子”問題。
2.相關成果:大鍛件均質化構筑成形技術
大鍛件是重大裝備的核心部件,在國家安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大鍛件常采用百噸級鑄錠制備,由于金屬凝固過程的尺寸效應,大鑄錠凝固速度極其緩慢,宏觀偏析、縮孔疏松等冶金缺陷嚴重,嚴重影響大鍛件質量,這已成為世界性難題。
在核電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變革性技術的支持下,孫明月及其團隊近年來突破了大鍛件“以大制大”的思路局限,在國際上率先提出金屬構筑成形思想,該技術以多塊小尺寸均質化板坯作為基元,通過表面活化、真空封裝、高溫形變等手段,使構筑界面與基體完全一致,進而獲得大鍛件所需均質化母材,實現了“以小制大”的新型制造。研究成果已在水電重110噸合金鋼主軸、核電 15.6米不銹鋼巨型環上應用,對于推動我國高端裝備快速發展,保障重大裝備核心材料的自主可控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李依依院士工作照-直徑15米環制造現場
船用曲軸制造現場
直徑15.6米核電支承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