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獲獎人簡介:
吳蓓麗,1979年1月出生于河南省南召市。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2001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2006年獲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2007年至2011年赴美國Scripps研究所進行博士后研究。201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工作至今。
主要從事G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并開展基于其結構的藥物研發。吳蓓麗帶領其研究團隊于短期內成功解析了6種重要GPCR的高分辨率晶體結構,闡明了不同受體蛋白與配體的特異性結合模式,揭示了不同類型GPCR對細胞信號的識別和調控機制,為深入理解GPCR的信號轉導機制提供了重要依據,并極大促進了針對艾滋病、血栓和糖尿病等人體重大疾病的藥物研發。近五年,在Science、Nature和Cell發表8篇研究論文,其中通訊作者5篇。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和“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等項目資助,并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創新獎”、“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杰出成就獎”和“樹蘭醫學青年獎”等多個獎項。
2. 相關成果: G蛋白偶聯受體的結構研究與藥物研發
G蛋白偶聯受體(GPCR)是人體內最大的膜受體蛋白家族,在細胞信號轉導中發揮關鍵作用,與人體疾病密切相關,是最大的藥物靶標蛋白家族,40%以上的上市藥物以其為作用靶點。GPCR的結構是其功能研究的重要基礎,也是藥物研發的迫切需求,但其結構解析極具挑戰性。吳蓓麗研究團隊成功解析了艾滋病毒(HIV)共受體CCR5的晶體結構,揭示HIV與人體細胞的作用機制,并闡明不同藥物的抗病毒機理,對于深入理解HIV感染機制和指導抗HIV新藥研發具有重大意義。測定了重要的抗血栓藥物靶標P2Y1R和P2Y12R的結構,首次發現位于受體分子外表面的全新配體結合位點,顛覆了對于GPCR配體結合模式的傳統認知;闡明兩種受體與不同藥物的作用機制,將極大推動抗血栓新藥研發。解析了首個B類GPCR全長蛋白的晶體結構,揭示該受體不同結構域對其活化的協作調控機制,對于全面了解GPCR的結構與功能關系具有重要意義。上述成果極大促進了GPCR信號識別、轉導和調控機制等關鍵問題的突破性解決,并為相關藥物發現提供結構基礎。
研究組集體照lab photo
工作中working
做報告presentation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頒獎典禮采訪